康麗穎:關注超越個體經驗的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勞動和生育的存在。兒童的家庭生活業(yè)已和社會生活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私人領域的家庭,需要保持一種教育警醒,堅持一種教育自覺。
“家庭教育”使用的五種語境
當我們使用一個概念的時候,其使用的語境很重要。一個概念放在不同的語境,其含義很可能很不相同。那么,家庭教育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時表達了怎么樣的含義呢。
家庭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如果在家庭生活中使用家庭教育一詞,那么一般來講是指父母養(yǎng)育教育孩子。
學校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如果在學校生活中使用家庭教育一詞,通常是指指導父母開展家庭教育。比如我們舉辦的家長學校,是指導父母開展家庭教育。
學術研究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如果在學術研究中使用家庭教育一詞,大都是指探討家庭教育現(xiàn)象、問題,對這些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闡釋以及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政策法律中的家庭教育。如果在政策法律中使用家庭教育一詞,是指引導、規(guī)范、管理家庭教育。
專業(yè)機構中的家庭教育。如果在專業(yè)機構中使用家庭教育一詞,則是指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比如,像新東方這樣的一些專業(yè)化的機構,他們也有家庭教育的服務項目,實際上是它們要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導服務。
由此我們就看到了同樣作為一個家庭教育的概念。由于其使用的語境不同,意義是不一樣的。概念的五種使用語境實際上代表了承擔家庭教育的五個責任主體。開展超越個體經驗的家庭教育研究就必須使五個主體共同承擔起一種社會責任和使命。
囿于私人領域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基本社會設置,是由婚姻、血緣、收養(yǎng)關系組成的社會基本單位。家庭生活是一種私人生活。私人領域生活指承擔與維持生命生存相關的一切活動的生活,如勞動與生育。這種生活具有兩具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私密性。比如,女兒不愿意讓我把她的秘密告訴別人,不能出賣她,甚至是他的爸爸。這就是一種家庭生活的私密性。第二個特點是欲望性。一位著名作家曾經打過一個比喻,說現(xiàn)在獨生子女的父母親,就像一只公雞和母雞,看自己生出了一個蛋,然后不知道這個蛋會付出什么樣的小雞,整天憂心匆匆啊。愛,尤其是深愛,可能表現(xiàn)為一種占有,可能就會是一種干預,可能會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表現(xiàn)出來。盡管我自認為是理性的父母,但是實際上也會身不由己,把孩子像放風箏似的放到國外,或者放到其他的地方,但是那根風箏線好像還在手里拴著,一方面是愛的牽掛,另一方面也是愛的控制。
家庭教育是一個私人領域,但能不能進入公共領域或者應該怎么進入公共領域,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困惑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一個政治動物,所以公共生活具有政治性,它是一個成人的生活,是那個時代城邦國家理想狀態(tài)的生活,是自由人追求平等、卓越的生活。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家庭教育不是公共領域的生活。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不可能去嘗試政治生活。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看到,私人領域最終還要為進入公共領域做好準備。
我們今天的家庭和傳統(tǒng)的家庭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家庭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勞動和生育的存在。兒童的家庭生活業(yè)已和社會生活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兒童要成為一個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目前的生活還是處于一種準備狀態(tài)的生活,是一種發(fā)展性生活。這種準備狀態(tài)的生活實際上要受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影響。兒童的生活既得到了社會的關照,同時也受公共生活的影響。
家庭教育從單一主體轉向多方參與
當下很多家長特別在意孩子的成績。其實我原來也是這樣。因為我周圍有特別多優(yōu)秀的孩子,這無形之中給我?guī)砹撕芏鄩毫?,有時也會心生攀比之意。我們看到當整個家庭越來越多的開始向社會領域、公共領域敞開時,困惑和挑戰(zhàn)也一并出現(xiàn)了。兒童自出生起就不得不面對一個現(xiàn)實、過去和未來相交織的世界,他們的生活也將由家庭延展到幼兒園、學校和社會。兒童在成年人的照料下長大,也得接受成年人安排的生活。生命本能的沖動和外部的強制干預,個體發(fā)展的獨特性和群體成長的同一性始終困擾著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尤其是現(xiàn)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后,學校成為兒童開展系統(tǒng)化學習的重要機構。家庭不再是工作與生活,教育與生活深度融合的地方。
當兒童獲取知識,取得學業(yè)成就更多地依賴于學校的時候,家庭中的親子互動也必然圍繞著學校教育而展開。當父母開始成為兒童學習的輔導者和監(jiān)督者,家庭也由此淪為兒童完成作業(yè)的寓所。公共教育全方位闖入家庭私人領域的結果,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課業(yè)壓力、學習負擔和親子沖突讓父母和孩子苦不堪言……
在大眾教育時代,我們不愿看到家庭教育被精英教育所裹挾,我們希望作為私人領域的家庭能夠保持一種教育警醒,堅持一種教育自覺,能夠給兒童提供豐富的,具有個性化的教育;能夠給國家培養(yǎng)棟梁之才。
面對這樣的社會事實,進行超越個體經驗的家庭教育研究應該遵循如下路徑。其一,從私人領域面向公共領域,正視家庭教育向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敞開的事實,學會獲取和選擇,學會判斷,學會反思,學會成長。其二,從個人問題轉向公共議題。其三,從父母自發(fā)轉向群體自覺,通過學習、思考和實踐,以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開展家庭教育,形成正確的理念,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其四,從單一主體轉向多方參與,家庭、中小學校、大學、社會機構、政府都是家庭教育研究的責任主體,都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