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曰韩欧美亚洲美日更新在线,日韩 欧美 国产精品,日本乱码伦视频免费播放

    <sub id="ielr3"></sub>

      <sup id="ielr3"></sup>
      1. <sub id="ielr3"></sub>
        <sub id="ielr3"><ol id="ielr3"><abbr id="ielr3"></abbr></ol></sub>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指導
        • |
        • 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主辦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家庭建設

        作者:楊詠梅   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國教育報    發(fā)布時間:2017年03月15日

        P020170315319761251157.jpg

          3月9日,張志勇(左一)、孫曉梅(左二)、孫云曉(左三)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演播室,圍繞家庭教育熱點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報記者 修伯明 攝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臺階。針對近期網(wǎng)友熱議的“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現(xiàn)象,3月9日晚,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孫曉梅,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云曉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圍繞父母如何尊重兒童權(quán)利、提高家庭教育素養(yǎng)以及社會如何提供專業(yè)支持和公共服務,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專訪。

          孫曉梅(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教授):

          家風家教并非基因遺傳,而是教育遺傳。父母要重視榜樣的力量,要用實際行動促使中國的家風、家教好轉(zhuǎn)。

          張志勇(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家庭教育重在德育,學校教育則為專業(yè)教育,要保持二者的邊界,防止家庭變?yōu)閷W校的第二課堂,防止二者同質(zhì)化。

          孫云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常務副理事長):

          家庭教育的原則是兒童為本、父母主體、多向互動,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質(zhì),學習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1.父母要了解孩子、反思自己

          記者:現(xiàn)在網(wǎng)友常用“熊孩子”來形容那些年齡小、不懂事,又很缺乏教養(yǎng)的調(diào)皮孩子,比如有個10歲男孩因嫌窗外施工的聲音嘈雜,便拿出小刀將工人安全繩割斷,導致工人“命懸一線”;還有幾個不到10歲的孩子把小區(qū)的54輛私家車當成了“畫板”,用石頭刮花。諸如此類的“熊孩子”,應該如何管教?

          孫云曉:很多父母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小不懂事沒關系,大了就懂事了,其實是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實際上,在家庭教育中,孩子10歲前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提高他的“道德智能”。10歲之前如果沒有打好明辨是非的基礎,10歲之后再校正就難上加難,孩子長大就會無視規(guī)則、是非不明。

          張志勇:10歲是兒童道德發(fā)展關鍵期,這一階段如果沒有給孩子一個道德是非標準,不培育和喚醒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他的是非觀就會缺失,這對他的整個人生將會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创鲜鍪录?,實際上有兩個視角:一是個人權(quán)利維護的問題,施工噪音使孩子無法忍受,所以他要制止,這就涉及如何教孩子在不侵害他人權(quán)益的前提下進行合法權(quán)利的維護;二是從監(jiān)護人角度來講,未成年人破壞他人的個人財產(chǎn)安全時,家長未盡到監(jiān)護人的職責,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孫曉梅:孩子為什么會去割繩子、劃車子?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到戶外玩的機會特別少,能量用不出去,所以用這樣一種方式“發(fā)泄”。如果能隔一兩個星期讓孩子到野外走一走、跑一跑,或許就能避免他們的這種不恰當行為。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懂得兒童的身心發(fā)育特點和心理需求。

          記者:大家都認為每個“熊孩子”背后都有漠視規(guī)則法紀、缺失公德素養(yǎng)的“熊家長”,但上網(wǎng)搜尋“熊孩子”的相關詞條有將近一個億,而關于“熊家長”的卻只有46萬余個,人們對“熊家長”所處的困局是否還認識不夠?

          孫云曉:“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長”,這是全世界青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的家庭教育的共同規(guī)律。有些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愛和保護,沒有給孩子做榜樣,甚至成了反面教材。成年人要反思自己,要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孫曉梅:家風家教并非基因遺傳,而是教育遺傳,父母要重視榜樣的力量。父母有良好的行為遺傳,在言傳身教中感染孩子,孩子就會那樣做。我們不能空喊德育和家教,要用實際行動促使中國的家風、家教好轉(zhuǎn)。

          2.家庭教育亟待法律保障和專業(yè)支持

          記者:今年兩會,全國政協(xié)委員、企業(yè)家“玻璃大王”曹德旺提出,希望國家為家長教育立法,讓家長“持證上崗”;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吳正憲建議“把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學和婚前階段”。曉梅老師一直在呼吁設立“家庭學科”,您認為這是解決問題之道嗎?

          孫曉梅:很多“熊家長”的案例均與兒童安全有關,每年都有10余萬兒童因安全事故殞命。如果在中小學階段開設兒童安全課,受過安全教育的學生,長大當了父母就知道帶孩子去游泳要先看游泳池的深淺標志,作為公民就會注意到兒童的安全需要。比如商場圍欄的玻璃上如果貼上黃色或紅色膠帶,色彩的警示作用就會提醒家長不要抱孩子靠近。

          2012年我就建議在小中學甚至高中開設家庭學科,內(nèi)容覆蓋面要廣,不光是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還要引入建筑學,如老人邁多少臺階合適,穿衣服時人體距離桌椅多遠合適,還有服裝學,教孩子如何穿著得體,以及營養(yǎng)學,告訴孩子應該吃什么、不盲目恐慌添加劑等。如果家長沒有學過這些知識,就會在不同程度上誤導孩子。所以,開設家庭學科實屬必要。

          基層調(diào)研時,我曾給貴州的小學生講過一堂45分鐘的家庭課。講課前讓孩子畫一幅畫“我的家”,課后再讓他們畫一幅畫。讓我震撼的是,45分鐘前后,孩子畫的兩幅畫截然不同,他們變得特別重視家。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孩子,先畫了一個男孩在蕩秋千,媽媽在很遠的地方看著他。后來問了老師才知道這個孩子是個留守兒童。聽完課后這個孩子的畫有草地、有樹、有云彩、有太陽,還有爸爸、媽媽和孩子在特別溫馨的房子里。可見,兒童心理和發(fā)展太需要父母的關愛了。

          記者:近年來,家長“持證上崗”的呼聲越來越高。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已把家庭課開到了中小學,我們的課程體系里有可能也有這樣的內(nèi)容嗎?

          張志勇:我們的教學體系中不能說沒有這樣的內(nèi)容,但大多散落在科學課、思品課等課程中,有待整合成獨立的綜合課程。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教育改革的趨勢在向著以人為本回歸,以往很多不被重視的德育、體育及藝術等課程越來越被重視,這些課程的價值日益凸顯,進入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和大學課程是必要的。我一直呼吁開設健康教育課,教孩子有關疾病預防、衛(wèi)生、心理、營養(yǎng)及生殖、家庭和人身安全等知識,為孩子未來組建家庭、為人父母做準備。中小學課程不能僅僅圍繞升學考試來運轉(zhuǎn),需要我們進行價值觀、教育觀和政績觀的反思,摒棄極端功利主義的教育觀,為孩子進入社會做準備。

          在整個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尤其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校教育傳承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在下降,道德教育、社會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地位在上升,家庭教育的價值更加凸顯。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現(xiàn)代化需要整個社會教育現(xiàn)代化、家庭教育現(xiàn)代化作為支撐。用生態(tài)學的觀點看教育,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越來越重要。我們的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只要我們真的把人的發(fā)展作為教育唯一的最高目的,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里是有創(chuàng)設空間的。國家課程體系改革之前,地方和學??啥嘧鲆恍┨剿鳌?/p>

          記者:整個教育是一個生態(tài),每個家庭亦是一個生態(tài)。中國家庭常常被形容成“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一個缺位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很多家庭習慣把孩子當中心,甚至親子一體化、兒孫祖宗化,這種生態(tài)是否正常?

          孫云曉:肯定不正常。南非國家公園有一個發(fā)現(xiàn):小公象變得很暴力是由于很多成年公象被殺,小公象失去了父親的陪伴和榜樣。人類社會犯罪七成以上都與父親角色缺失有關。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生下來有兩個發(fā)展方向,一是親密性,母親有天然優(yōu)勢;一是獨立性,父親有天然優(yōu)勢,二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的原則是兒童為本、父母主體、多向互動,但父母主體并非母親主體,父教缺失是目前家庭教育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記者: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對孩子、上對下的教育嗎?應該如何理解“夫妻關系高于親子關系”?

          張志勇: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家庭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講,夫妻關系高于親子關系。家庭教育的第二任務是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健康成長、共同成長。第三個任務是父母應承擔撫養(yǎng)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和使命。父母如果把家庭教育對象指向孩子,而自己不進步、不讀書、不成長,就很容易成為反面教材。

          孫云曉:教育好孩子靠什么?不靠學歷、收入和社會地位,靠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質(zhì)。教育素質(zhì)由什么構(gòu)成?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這是需要學習的。當代社會千變?nèi)f化,青少年的優(yōu)勢越來越多,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像今天這樣需要學習。所謂“持證上崗”,其實就是強調(diào)父母必須學習,不僅是法律義務,更是現(xiàn)實需要,不學習真沒辦法教育好孩子。

          這些年,國家一直在推動家庭教育立法。我們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個根本性的失誤,就是對兒童了解不夠、對兒童權(quán)利無知。全國婦聯(lián)第二次家庭教育狀況調(diào)查中有一個驚人的數(shù)據(jù):認真學習過相關兒童保護法律的父母不到一成。兒童的生存權(quán)、發(fā)展權(quán)、受保護權(quán)和參與權(quán)等四項基本權(quán)利本應廣泛普及,而現(xiàn)在不僅父母缺乏認知,教育工作者和媒體也很無知。

          孫曉梅:比如北京地鐵車門上貼了廣告,導致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孩子就看不見外面,這就是對兒童權(quán)利的侵犯。因此,在家庭學科里一定要加入關于兒童的法律內(nèi)容。

          3.家庭教育應納入社會公共服務

          記者:目前我國的一些地方已將家庭教育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比如江蘇海安的家長學??傂S?8個獨立編制,廣東中山按生均7元的標準投入家庭教育經(jīng)費,蘇州連續(xù)三年總投入4184萬元用于家庭教育,成都青羊的每一個社區(qū)都建有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重慶市人大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家庭教育地方法規(guī)《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家庭教育全面納入社會公共服務、深耕到社區(qū)及家庭,還有多遠?

          孫云曉:還有很長的路。但有了這樣的導向和政策,家庭教育納入社會公共服務將會做得越來越好。關鍵是觀念的改變,觀念改變之后就會開放更多資源,滿足更多的社會需求。比如天津市就曾由政府購買專業(yè)服務,將舉辦1000場父母大講堂作為民心工程之一,除了講課,還提供咨詢服務。

          記者:在我國,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家校合作進行的。有網(wǎng)友提問,“老師要求家長改作業(yè)、輔導功課、監(jiān)督孩子學習,還要老師干嗎?”“家長隨時可以進教室聽課,維持課堂秩序,這樣合適嗎?”家校合作的邊界何在?

          張志勇:山東省自2009年開始全面推行家長委員會建設,我們把家長委員會看成學校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規(guī)劃了三大任務:一是家長參與學校課程改革,對校本課程進行補充性資源供給。二是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家長委員會每個學期至少要給家長供給4個課時的家庭教育講座。三是家長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如監(jiān)督藝術、體育等特長生的招生、校服的采購招標等,使過程更為透明。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邊界的。現(xiàn)在非常糟糕的是,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二者日益同質(zhì)化,導致孩子學習疲勞、興趣喪失,對孩子造成了極大傷害。其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分工不同,家庭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是道德教育,而功課輔導、學業(yè)學習則是學校教育的優(yōu)勢,這一邊界絕不能打破。此外,家庭教育還有一個重要價值,是給學業(yè)學習提供經(jīng)驗背景,而不是直接代替學校文化課學習。現(xiàn)在的孩子缺的就是真實生活的體驗,推動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是保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孫云曉:家校合作的一個重要目標,不是讓家庭變得像學校一樣,而是讓家庭變得更像家庭,更富有家庭的魅力,這樣孩子才像孩子,他也會是一個好學生,必須要防止把學校生活復制到家庭。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是人類最早的教育,也是最漫長、最有個性和最有魅力的教育,只有當家庭教育具備這種魅力,孩子的人生才能幸福,家庭與學校才能處于最好的關系。

          張志勇:陪伴孩子學習是最糟糕的方式。陪伴學習意味著對孩子不信任,孩子獨立性沒有了,整個自主性也就沒有了,孩子的未來就很值得擔憂。

          記者:有專家曾說:“我從來不給孩子作業(yè)簽字,孩子為自己的作業(yè)負責,我不需要為他的誠信背書”。最后,請三位老師分別概括一下,如果將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幸福的家庭和一個和諧的社會比作一棵樹,樹根、樹干和樹冠應該是什么?

          孫曉梅:人需要通過樹根吸收家庭生活常識等營養(yǎng),常識越豐富,葉子自然越茂盛,夫妻健康,兒女健康,人生就會幸福。

          孫云曉:家風等家庭文化是一個家庭的根,樹干就是家庭關系,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越好,家庭越幸福,而樹冠則是一家人快樂的生活和取得的成就。

          張志勇:在教育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樹根是家庭教育,樹干是學校教育,樹冠是社會教育。希望家庭教育給每個孩子奠定道德的種子,學校教育給每個孩子儲備一生積極向上的能力,社會教育則對每個孩子充滿尊重。社會充滿人文情懷,這個社會就會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