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如何幫爸媽遠離理財陷阱
理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曾經不理財?shù)睦夏耆艘曹S躍欲試的想要加入到理財?shù)拇箨犖橹衼?。成群結隊的老年人被拉著去聽理財會的場景發(fā)生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里,老年人雖然有理財?shù)南敕ǎ捎谥皼]有理財?shù)慕涷?,很容易被身邊的親戚朋友所影響。往往在老年圈頗具影響力的老年人的決定會影響身邊的一群人,這個人決定去聽理財會,他身邊就會跟著一群人一起去聽,他決定買哪款理財產品,身邊也會有一群人跟著購買。
跟隨是一種策略,但它并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策略,這個道理放在老年理財群體當中也同樣適用。老年人跟著別人買理財產品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是,如果那個人買到好的理財產品,那么后面跟著買的人也能跟著一起享受這款好的理財產品;弊端是,如果那個人買的是一款“騙子”產品,那么后面跟著買的人也會跟著受騙。
如今,理財市場的產品魚龍混雜,一些騙子機構的產品不乏打著“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民族大業(yè)”等旗號來圈錢。雖然老年人也有一定的警惕性,但他們的警惕性很容易被這些政府機關信用背書的字眼所打動,從而上當受騙。
面對這些引誘老年人上當受騙的產品,我們又該如何提醒父母謹防被騙呢?
第一,除了國債,沒有國家為之信用背書的理財產品。所有的理財產品中,只有國債是具有國家信用背書的理財產品,其他的理財產品不具有這個特點。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民族大業(yè)”等為賣點的理財產品,如果一款理財產品有這些字眼,基本上可以斷定這是一款“騙子”產品。除國債之外,很多理財產品是在國家法律框架內發(fā)行的合法合規(guī)的產品,例如公司債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計劃等,這些正規(guī)的產品在機構的官網上可以查到,不過大多數(shù)是自負盈虧。
第二,預期收益率不等于實際收益率。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通常會標明預期收益率,這只是起到一個提示作用,最終的收益率還是要看產品到期后具體公布的情況。“預期收益率不等于實際收益率”通常也會出現(xiàn)在合同當中,只要仔細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當你問銷售人員預期收益率是否等于實際收益率的時候,越是不靠譜的機構,越會拍著胸脯告訴你預期收益率一定就是你到期能獲得的收益率,這樣的機構應該謹慎對待。
第三,過往業(yè)績不等于未來業(yè)績。大多數(shù)基金是不保本的浮動收益型產品,銷售人員往往會拿過往業(yè)績來“忽悠”投資者,告訴投資者今年這款基金也會取得同樣優(yōu)秀的業(yè)績。但現(xiàn)實情況是,這款基金今年的收益率如何誰都無法保證,因為市場充滿變數(shù)、不可預測,即使做得再好的基金,哪怕是連續(xù)幾年進入收益率排行前三名的,都不會輕易向投資者許諾能實現(xiàn)和上一年同樣的業(yè)績。過往業(yè)績好的基金確實不錯,但是否要進行購買還是要有一些自己對市場的判斷。
第四,沒有不用操心的理財產品。騙子會利用老年人投資圖省事的心理,宣傳只要加入某個組織、購買某個產品、投資某個項目,就永遠再不用為理財操心了,從此便可以年年拿收益,月月領利息。但從當前的市場環(huán)境來看,是不存在這樣的組織、產品、項目的,一旦遇到這樣的產品,要趕緊離的遠遠的。連國家的社?;鸲家獡娜氩环蟪?,市面上怎么會有這么省事的理財產品,理財終究還是要投入心思的。
老人理財之所以容易被騙,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年人擔心自己的養(yǎng)老金持續(xù)縮水;再比如老年人缺乏社交,而一些騙子給老人很多關懷,獲得了老人的信任從而施騙成功;還比如老人想通過理財賺到錢,挽回在子女面前的自信和尊嚴。被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老人被騙受到的打擊比我們要大得多,那些錢畢竟是他們辛苦攢了大半輩子的養(yǎng)老錢。身為兒女,要多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給他們關懷,讓騙子沒有可乘之機。在對父母關懷之余也要給他們多普及理財、防騙等知識,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應對自己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