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識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
·聚焦高校思政教育
從第一張面值50元的股票,說到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誠信要求,3月28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信用中國”課進入第二講,上海證券交易所原總會計師周勤業(yè)主講“資本市場與誠信建設”。學生驚呼:“在這里不僅感受到誠信的理念,還學到鮮活的專業(yè)知識。”
上海注重在課堂上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凸顯綜合素養(yǎng)課程的價值使命,在通識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一批以“中國”命名的通識教育課或形勢政策課在高校開設,以高水平的師資力量、靈活的授課方式、多彩的教學內(nèi)容成為課堂新氣象,受到大學生的熱捧。
“信用中國”是立信學院本學期新開設的形勢政策課,雙周由專家?guī)碚\信相關專題講座,500多名選課學生集中聽講;單周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教師帶領下,開展專題討論、辯論賽、田野調(diào)查等實踐教學活動。學校黨委書記李世平擔任課程首席專家,并主講第一課“以信育人、以信筑夢”。
李世平說:“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不應成為‘兩張皮’。我們充分挖掘?qū)I(yè)課程中蘊藏的育人資源,打造‘信用中國’‘財經(jīng)中國’等新型課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從顯性課程向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轉(zhuǎn)變。”據(jù)介紹,“財經(jīng)中國”公共選修課將于今年秋季學期開設,由該校校長唐海燕領銜。學校向兩門課程各提供10萬元經(jīng)費資助。
早在2014年,上海大學即開設“大國方略”通識課程,兩位思政課教師擔任主持人,引入多學科名師教授聯(lián)合授課,圍繞中國夢、一帶一路、中美關系、高鐵走出去等議題展開探討,在學生中引起“大國”旋風。這種“雙主持人+專家”共同授課的“項鏈模式”推廣開來,“創(chuàng)新中國”“創(chuàng)業(yè)人生”等課程相繼開設。
復旦大學的“治國理政”課,上海交通大學的“讀懂中國”課,同濟大學的“中國道路”……上海眾多高校陸續(xù)開設了“中國系列”課。上海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已有23所高校開設“中國系列”課程,其他高校均在積極醞釀開設,市教委給予引導和支持,預計今秋將實現(xiàn)高校全覆蓋。
3月28日晚,上海大學第四門“中國系列”課“時代音畫”開講,顧駿、顧曉英兩位主持人與音樂教授、文學專家、青年歌唱家共5人聯(lián)袂授課,解讀一份音樂會曲目單里的文化密碼?!盾岳蚧ā愤x用變體版本有利于激起西方觀眾的中國記憶,《多謝了》折射中國的多民族文化,《木蘭從軍》展現(xiàn)女性的風采,《好日子》把視野帶回當代中國……精彩的課堂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這門課和別的課不一樣,老師們非?;钴S,講出來的內(nèi)容既專業(yè)又生動。”上海大學經(jīng)濟系2015級學生劉聞思說,“通過這次課,讓我感受到了音樂在中西交流中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