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一門技術,掌握第二門技術,學習第三門技術
不滿足于“一技之長”的全能車工
在福建南安群峰機械公司的數(shù)控車間,車床工林友達不時拿起游標尺,對加工的零件進行仔細比對衡量。隨著機床轉軸的轉動,一個個零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在他的手中被精細地雕琢著,而他手中轉軸轉動的速度、力度、精度準確,經驗內化于心,操作從容自如。2017年“五一”勞動節(jié),林友達被泉州市總工會授予“泉州工匠”榮譽稱號。
零件尺寸精確到0.01毫米
1983年出生的林友達,16歲到群峰機械廠當學徒工。經過勤學苦練、認真鉆研,他獲得了車工二級技師職稱,成長為一名機加工行家里手?!案蓹C械工,每天沾滿一身油污,衣服也經常被弄出一個個破洞,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從一開始,我就堅定干一行要愛一行?!绷钟堰_說。
練好磨刀技術是機械加工的入門功夫。做學徒工時,林友達剛上手操作車床,刀具一碰到零件,刀就被碰壞了,要么是切屑阻力大,要么是鐵屑排出來的方向不對,要么是表面光潔度很粗糙??此坪唵蔚牟僮?,自己跟師父做起來卻大相徑庭,林友達下定決心要練好磨刀。他站在旁邊仔細觀察、學習師父的每一個動作,一遇到不懂的就向師父請教。白天,他跟著師父學習技術要領,晚上回家捧著書本學習理論知識。
當時廠里沒有多余的機床,要在機床上進行實操練手,需要等師父們下班后才有機會練習。由于勤奮好學,加上師父們的耐心教導,經過大半年的努力,林友達基本掌握了磨刀技巧與基本常識?,F(xiàn)在,他只要拿起刀具,還未下手,刀的形狀、厚度、角度,都已成竹在胸。經他手加工的零件尺寸精確到0.01毫米,比頭發(fā)絲還細。這樣嚴苛的精準度,要求常年累月的“修煉”,心到、眼到、手到,才能精準到位。
“技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000年至2001年當學徒工期間,林友達還參加了公司與泉州高級技工學校開辦的兩年制學習班。通過學習,林友達完成了機械制圖、鉗工工藝學等機械專業(yè)課程,并取得畢業(yè)證書。學有所成后,他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開動腦筋制作出專用的工裝夾具對復雜零件進行精加工,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節(jié)省了生產成本,還提升了產品質量。
公司規(guī)模不斷發(fā)展,一線技工非常欠缺,特別是銑工,廠里常因招不到人員而延誤生產進程。此時,不滿足于只有“一技之長”的林友達,便利用空閑時間向銑工師父們請教技術經驗,晚上下班后查閱相關理論書籍。在學習銑工技術時,他把車工的磨刀知識應用到銑工的磨刀中來,原理一樣,經過學習實操,林友達逐漸掌握了銑床操作技能。當手頭的生產任務完成后,他又及時地協(xié)助生產管理員,完成銑床工作任務,使生產進度不受影響。
隨著技術不斷革新,數(shù)控智能化應用到了企業(yè)生產中。這時,已學會了兩門技術的林友達,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不懂數(shù)控技術,就會被時代所淘汰。于是,他又買來書籍學習數(shù)控知識,很快掌握了幾種數(shù)控操作系統(tǒng),并且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應用。
雖然在業(yè)界是公認的“拔尖”人才,林友達工作之余還一直在研究技術。精通一門技術,掌握第二門技術,學習第三門技術。林友達說技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水平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工匠應該不斷地去學習,去追求。
精益求精的工作信條
精益求精是林友達的工作信條。由于對機械加工的熱愛,林友達最大的樂趣就是琢磨、思考如何改進生產工藝、開展技術革新,提升企業(yè)生產效率。截至目前,他設計研制出的多套工裝夾具已經成功應用到生產過程中。
在磚機制造過程中,振動偏心塊的加工一直都是核心技術。采用火焰數(shù)控下料,割槍總成使用頻率高,磨損老化快,每次更換割槍總成的成本需上萬元,而且要停產一周,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林友達與設備科溝通、探討,通過采用一些常規(guī)材料,自行設計加工了一套配件,與原總成精度相當、效果一致,可完全互換使用,并且這套配件成本不到100元,設備只需停產一天就可以完成更換,把對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為企業(yè)發(fā)展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提升了生產效率。
從業(yè)18年來,作為一名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老師父”,林友達至今已經帶了20多名徒弟。由于公司規(guī)模不斷擴大,每年都有一些年輕員工慕名而來。林友達說,徒弟要比師父更厲害,這樣才能把我們的技術和工匠精神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