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yè)大學的績效考核落地生根
將績效考核引入企業(yè)大學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對培訓者進行績效考核,其考核的主體尚難以確定,而能否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更是一個難點。
僅就設計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而言,目前國內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尚未起步,而西方國家則已有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考核指標體系。西方國家對培訓者的績效考核多是從工作標準入手,將其工作劃分出教學(權重60%)、研究(權重30%)、服務(權重10%)三大塊,并秉持這樣一個宗旨:顧客(培訓對象)就是上帝。這種理念體現(xiàn)在整個績效考核的方方面面。但是,這種考核方法是否適合中國的企業(yè)大學,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首先,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價值觀截然不同。中國人崇尚“和”,提倡共性;西方則崇尚“個人主義”,宣揚個性。因此,對于培訓結果優(yōu)劣的判斷,在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下,得到的結果相差甚遠。
其次,文化氛圍不同。中國的理論學說雖然也是百家爭鳴,但儒家文化處于絕對優(yōu)勢卻是毋庸置疑的。儒家崇尚的教育培訓理念是“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不僅教師會首先將自己放在絕對高于學生的位置,而且學生也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一個比較被動的位置,被動地接受觀念,被動地被灌輸知識。并不是教師在為學生“服務”,而是學生在“求學”。
再次,培訓的效果并不僅僅取決于培訓者單方面的努力。由于培訓對象是同樣具有選擇權的“人”,而不是“物”,因此,培訓的效果同時取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就是俗話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所以,如果僅僅從培訓者方面來評價培訓效果,未免有失偏頗。
事實上,考慮到以上的諸多因素,對于國內企業(yè)大學的培訓效果進行評價,可以取“法”于國外,取“意”于傳統(tǒng)。那么,怎樣具體操作呢?下面的方法也許可行。
◆引入第三方作為績效考核的主體
企業(yè)大學的績效考核如果交由培訓者來做,其結果對培訓者有利;反之,如果由培訓對象作為評價主體,又會使培訓者陷入過于被動的局面。然而,如果讓雙方互相評價,就必須要承擔由這種制度所引發(fā)的各種問題。
事實上,這種類似“360度考核”的評價方法,已經(jīng)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因為害怕對培訓對象的過多約束會招來不滿,并直接導致自己的考核結果偏低,很多培訓者盡量回避“刺頭”學生。最終的結果將會是,明哲保身的人會比認真負責的人獲得更好的考評結果。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考核的目的所在。如何避免這類問題的發(fā)生?引入第三方作為績效考核的主體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事實上,這一點可以參考一些高校的做法。很多知名的高校都有董事會。董事會成員基本是學校的投資方。這些人不參與教學,平時也很少和學生接觸,因此往往可以站在相對公正的角度,對培訓結果進行判斷,這正是這種制度安排的優(yōu)勢所在。
但是,因為處于局外,董事們對培訓者的培訓情況又不可能隨時了解,信息不完全,同樣會使得考核結果出現(xiàn)較大偏差。這正是這種制度安排的劣勢。但是,相對于要求培訓者自身評價必須公正而言,獲得培訓者的培訓質量信息會更容易些。因此,更多的高校、培訓機構最終的選擇仍是引入第三方作為績效考核的主體。
◆績效考核要鼓勵“家長”的參與
不論“360度評價”,還是“平衡計分卡”,都試圖從更多、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但是,這種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會帶來美好的結果。比如,在考核培訓效果時,要求培訓對象的主管進行打分就不是明智之舉,這就好比對小學教師進行考核要學生家長打分一樣,具體說來,容易出現(xiàn)以下問題:
第一,主管并不參與教學,主管不可能也沒有時間像校董事會成員一樣獲得相對完備的信息;第二,要求主管站在公正的角度看待問題是強人所難的,自己的“孩子”出錯總是情有可原,而別人的“孩子”總是愿意調皮搗蛋。因此,企業(yè)大學不能將主管作為考核主體。換句話說,就是針對企業(yè)部門下屬人員的培訓,部門主管不能作為考核主體;針對部門主管的培訓,總經(jīng)理不能作為考核主體,以此類推。
但是,企業(yè)大學又不等同于一般的高校,雖然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回避“家長”參與,但是對于“家長”的意見卻必須十分尊重。高校對于教育成果的評價,通常是由本校自行設計試卷對教師進行測評,而企業(yè)大學對于教育培訓結果的測評,則應該對部門主管有所考慮。比如,在培訓需求調查的過程中,各個部門主管的意見至少應占50%的權重;在培訓完畢后,也應該由培訓主管參與設計考核試卷,權重控制在80%左右是比較適合的。
◆績效考核的內容選擇應突出教學層面
培訓效果取決于培訓者和培訓對象雙方。作為培訓者,其培訓質量的優(yōu)劣首先取決于培訓者自身的價值判斷,這是決定因素;其次取決于管理體制、學生反饋等外部因素影響。對于培訓對象而言,培訓效果的好壞首先取決于培訓對象自身的喜好,其次取決于培訓者的引導、社會價值判斷等外部因素影響。
正是這種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使得培訓成為一種“充滿技巧的藝術”。從課程設計開始,到課堂氣氛調動,其階段性教學質量跟蹤反饋等教學層面的考核,應該成為對培訓者進行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同時,提高這種能力所必須的知識儲備(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也應該成為對培訓者進行考核的一部分內容。
因此,企業(yè)大學績效考核的指標及權重至少應該包括如下內容:教學(權重60%)、學習(權重20%)、研究(權重10%)、服務(權重10%)。如此,才能有所側重地引導培訓者抓住培訓工作的重心,關注培訓質量;同時,又不忘持續(xù)“充電”,從而實現(xiàn)培訓質量的可持續(xù)提高。